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原创 -> 今日网闻
银川公安摘得平安桂冠:城市治安体验全国第一
2025-08-28 19:24:49   
2025-08-28 19:24:49    来源:宁夏新闻网

  日前,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《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指数报告(2025)》中,银川以“城市治安体验全国第一”的成绩,在105个大城市里杀出血路,成为西北唯一跻身“第一梯队”的城市。近年来,银川社会治安持续向好、刑事发案逐年下降、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有力提升、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稳步提高,平安银川已成为一张丽的城市名片。

  第一现场:夜空里的“数字警察”,比烧烤摊还“热乎”

  “喂,110吗?我的店被盗了!”凌晨时分,城市的喧嚣渐渐散去,但银川市公安局指挥大厅却依旧灯火通明。

  走进银川市公安局情指大厅,巨大的电子屏幕上,全市的治安动态尽收眼底。200余处制高点监控、6万余路高清视频监控、10000余台智能化前端设备、202个高清卡口,这些高科技装备构成了银川公安的“全域感知网络”。它们如同城市的“数字警察”,24小时不间断地感知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。

  银川市公安局以“情指行”一体化运作机制为牵引,深度挖掘数据潜能,不断提升社会面治安防控的可视化和扁平化应急处置能力。不仅如此,银川公安还积极构建“一盘棋”格局,推进毗邻地市共建协作“烽火台”建设,通过织密信息共享网络,快速联动周边城市警方,成功破获多起刑事案件,打造了一个全维度的工作闭环。

  在布防体系建设上,银川市公安局科学划分90个治安巡区、28个交警巡区,设置21个“1、3、5分钟”快反圈、13个快反点,建设运行7个街面警务站、5个两警联勤点。同时,依托65套视频巡查预案、17个无人机巡逻小组,开展视频全天候巡查和无人机机动巡逻,形成了“层级巡区+点位快反”的空地一体巡防网。这是一张无形的“安全网”,守护着银川的每一寸土地。

  隐藏副本:夜市里的“编外警察”,比烤串还“入味”

  如果说科技是银川治安的“硬核装备”,那藏在街头巷尾的“编外警察”,就是最有温度的“软实力”。

  晚上10点,西夏怀远夜市烟火气正浓。穿红马甲的义警队员老张正蹲在烤鱿鱼摊前,和摊主老李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:“老李,最近有没有新鲜事啊?”“昨天有个外地男的拿着手机让人扫码。”老张转头就将情况报给了辖区民警。这支由退伍军人、保安、物业人员组成的治安保卫委员会队伍,在全市已有577支、3.5万人。

  此外,银川公安全面推行“三所一庭”也很接地气。在金凤区某社区,因物业不作为,20多户居民堵在物业门口要说法。民警把司法所、律所、法庭的人全叫过来,搬着小马扎在树下开“圆桌会”。“法律上物业该担责,但你们也得选个业委会监督。”律师当场普法,民警帮忙梳理诉求,3天后,新业委会成立,矛盾彻底解决。“以前解决问题像‘打地鼠’,现在变成组合拳。”社区主任感慨道。

  流量密码:警局里的“顶流博主”,比网红还“会玩”

  如果说“科技+共治”是银川治安的“里子”,那新媒体矩阵就是它的“面子”。 打开“平安银川”抖音号,一条《全网最帅“科目三”》的视频播放量达5亿多,评论区炸成一片:“警察叔叔太给力了!”“求同款BGM!”这条由民警自导自演的短视频,配上舞蹈,直接把“银川公安”话题推上热搜。

  但更让人意外的是,这个“顶流”账号背后,藏着一套“接地气”的运营逻辑。“我们不只追热点,更追老百姓的需求。”银川市公安局宣传处负责人打开后台数据,“网友问得最多的不是大案要案,而是‘电动车丢了咋找’‘身份证过期咋补’‘半夜噪声找谁管’。”

  于是,他们把账号变成了“线上警局”,集合群众反映较多问题,通过平安银川各新媒体平台不定期开展“车驾管、户政、出入境、反诈”等业务线上直播,现场解答群众相关业务的咨询,在增加粉丝黏性‌的同时,宣传公安业务知识。

  “以前要跑交警队交材料,现在动动手指就搞定,省时又省力!”银川某物流园区的一货车司机张师傅感慨道,通过手机上的“银企安”小程序,仅用10分钟就完成了货运车辆通行证申请。

  生态彩蛋:候鸟都知道的“安全岛”,比南方还“治愈”

  如果说前面的操作是“人间烟火”,那银川的“生态警务”,则藏着更浪漫的平安注脚。

  每年4月,贺兰山下的阅海湖就会迎来一批“特殊客人”——从南方飞来的斑嘴鸭、白琵鹭。它们不知道的是,银川公安早已布下“生态保护网”:湿地里装着红外摄像头,24小时监测鸟类活动;岸边有“生态警长”和义警队伍巡逻,专门驱赶偷猎者,连所有的餐馆都知道“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”,菜单里绝对见不到“野味”。

  更让人惊喜的还有银川公安打造的“旅游警务”,在览山落日大合唱的警务服务站,游客不仅能看日落,还能免费领取反诈手册学习反诈知识;在镇北堡影视城,民警扮成“古代捕快”巡逻,边讲解安防知识边帮游客拍照;2025年仅五一假期,银川就已接待游客超298.63万人次,游客满意度96.5%,原来“安全感”,真的能变成“旅游KPI”。 

  终极答案:平安不只是“管”出来的,也是“爱”出来的

  从昼夜坚守的“数字警察”到夜市里的“编外警察”,从爆火作品《科目三》的警方博主到给天鹅治病的“生态警长”,银川的平安密码到底是什么?

  答案或许是——会蹲在夜市和摊主聊治安的他,会在暴雨天护送孩子上学路的他,会把反诈知识编成顺口溜的他;或许还是,这里的科技,不是用来“秀肌肉”,而是真真切切替老百姓保安全;这里的治理,也不只是“管”出来的,也是“爱”出来的——因为这里民警把老百姓的事当自己的事,所以每一寸土地都透着踏实。

  正如网友“@银川老住户”的评论:“在银川,平安不是口号,是你丢个钱包能找回来,遇到危险有人冲上来,连候鸟都知道这儿安全。这样的城市,谁能不爱?”

  从“西北小城”到“全国第一”,银川公安用实力证明:真正的平安,不在冰冷的数据里,而在烟火蒸腾的街头,在群众信任的眼神里,在每一个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的细节里。(宁夏新闻网记者 胡俊 图片由警方提供)

【编辑】:杨洲
【责任编辑】:邹炜新